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每個人都會老,如何建構「老有所用、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社會,是每個人的責任!


建構「老有所用、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社會
2013/11/4|作者:陳長文(終身義工)|點閱次數:303|

隨著年歲增長,筆者愈來愈能體會「禮運大同篇」中所說「老有所終」是多麼的重要。依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指標,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已經二十年,根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七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二百六十四萬餘,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一點三三,預估二○二○年老人人口約占百分之二十,而二○五○年更將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顯見老人問題是個迫切需要因應的全民問題。

台灣處理老人問題大多仿效先進國家的作法,從獎勵興建老人照護安養機構開始,初估台灣的安養機構約可容納六萬多名的老人,這樣的量和實際需求相較,遠遠不夠;行政院從二○○五年開始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由各地非營利組織運用義工提供社區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送餐、諮詢轉介等服務,雖然從服務人次上看似成果豐碩,但蜻蜓點水式的服務,並沒有實際解決老人問題二○○七年政府再推出「大溫暖計畫」、「十年長照計畫」積極培訓照顧服務員,據了解,這些年下來,積極培訓的五萬多名照顧服務員中,僅有一萬多名真正投入照護的行列,以致照護人力嚴重不足,而計畫中的日間照顧中心,依行政院一○二年開辦一百二十所,達到三千六百人的照顧容量來看,更是杯水車薪;近年來,政府也鼓勵民間興建老人住宅,但畢竟民間企業看重的是龐大的銀髮商機,而不是提供社會服務。由上而知,雖然政府推出很多方案計畫,希望舒緩日益嚴重的高齡化社會問題,但成效明顯不彰。

台灣由於嚴重的少子化趨勢,使得台灣社會老化的問題超越想像。當台灣五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老人時,政府應該屏除長期以弱勢為出發點所擬定的社會福利政策,改從人口政策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才能做到「Active Aging and Solidarity of Generations」(活力老年與世代團結—二○一二年歐洲日倡議的主題),讓即使是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仍然可以維持穩定的機能。

先進國家因應嚴重的高齡化問題,都提出以社區為基礎的「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概念,意思是指用在地的資源照顧老人,讓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自然老化。而在老人需要社區照顧之前,以目前台灣人的平均壽命來說,退休後至少有十到十五年的時間,可以投入社區的各項事務,為自己和下一個世代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讓中老年人為社區付出,幫助社區建構一個具備人際網絡、健康照護、醫療營養,甚至臨終安寧服務的有機體,當中年人邁入老年而需要照護時,過去的投入可以回饋到自己身上。這樣良善循環的社會機制,需要政府從政策面制定規則,讓不同專長、需求以及不同階段的老人,都可以為「老有所用、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社會做出貢獻。

日前筆者看到一則報導,一位荷蘭的中年人,為了讓父親住進近郊的一所養老院,必須每個月到院提供四小時的志願服務,以換取父親的入住安置。筆者也看到媒體報導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社區醫療的角度出發,不僅提供社區醫療照護,幫助居民做健康管理,還走進病患家中,提供臨終的安寧服務;這樣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做得比很多歐美國家更好。
台灣往往在單一面向或者事件上,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毫不遜色,但在整體全面性的有機運作上,則又顯得有所不足。因此,面對台灣日益嚴重的高齡化問題,筆者呼籲馬政府應該從速擬定「老有所用、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人口政策,並將政策落實為可行的方案。


~~ 人間百年筆陣--建構「老有所用、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社會 ~~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大家關心的議題少一些政治,多關心社會的弱勢,或許社會就不會這樣的對立了。

啟動社會赤子之心
  • 2013-11-19 02:09
  •  
  • 中國時報
  •  
  • 【本報訊】

     為了幫助一個5歲罹患血癌的男童圓夢,舊金山市15日全市總動員變成了電影中的高譚市,市長、檢察長也軋上一角,讓這位小男童扮演懲奸除惡的蝙蝠俠,15000位市民加入,完成了他想當蝙蝠俠的夢想。消息傳開,歐巴馬總統也捎來祝福影片說:「蝙蝠小俠,幹得好!」看了這樣動人的新聞,讀者不免豎起大拇指由衷的說:舊金山市民,幹得好!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為了幫助一個小男孩不切實際甚至無聊的夢想,動員這麼多人,連市長也投入,這個城市是不是瘋了?但這正是一個社會成熟、溫暖、人性的展現。
     夢想不是大人才有,也不是要為國為民、當總統的夢想才叫做夢想,小市民想要溫飽,吃一頓美食、擁有一座豪宅,難道不是夢想?小朋友想要扮演成蝙蝠俠,拯救全世界,難道這個夢想的價值就不如選個總統?
     台灣社會也有幫人圓夢的機制,這幾年有些基金會幫助年輕人創業、幫助年輕人出國實現夢想,讓年輕人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也慢慢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但是小朋友的夢想就容易被忽略,總認為小朋友的想法天馬行空。
     台灣也有類似美國「美夢成真基金會」的「中華民國喜願協會」,也曾經幫助病童完成夢想,例如出國看球賽、邀請名人到病房探訪病童。但像舊金山這樣全市動員的情況還不曾見到,原因可能是沒有人提出這樣的夢想,但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還沒有這樣的赤子之心。
     過去台灣社會被認為太冷漠,現在雖然不冷漠但又太對立,大家關心的議題也偏向政治,很少人會關心癌重症孩童。如果我們也能響應舊金山市的圓夢活動啟動這個社會的愛心、赤子之心,或許社會就不會這樣的對立了。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近年老人自殺節節升高,且年紀愈高,自殺率愈高!因為至少有40萬以上失能者是由家人照顧,特別是由老人照顧。另外,失能者中約有20萬人是失智老人,政府體系照顧的只有三千人!


【楊志良專欄】老人為何謀殺老人?

  
楊志良(衛生署前署長)

近年因公共衛生進步,加以全民健保實施,台灣民眾的壽命普遍延長,男性達76歲、女性83歲,往生者近40%是80歲以上,如果70歲就往生,可以算是「夭壽」了。這些老人在強調敬老尊賢,講究輩份的台灣社會,應該可以頤養天年,過得幸福快樂吧?

情況可能完全相反。2011年4月,一名王姓老翁用螺絲起子釘入妻子頭部致死,被依殺人罪起訴。老人認罪不認錯,泣訴是國家害他釘死病妻。原來其妻久病纏身,平日全靠其照料,但他自己也健康不佳,認為來日無多,無法再好好照顧愛妻,又不忍愛妻受苦,只好出此下策。王姓老人最後被判刑八年,但第二年就因病在獄中過世了。無獨有偶,2013年初,柳營一名75歲老翁,長期照顧行動不便又失智的70歲妻子,身心俱疲,便用輪椅將妻子推行到兩公里外的水埤,先將妻子推下水溺斃,自己再跳水共赴黃泉。衛生統計顯示近年老人自殺節節升高,且年紀愈高,自殺率愈高,悲也!

台灣老人為何活得越老越悽慘?因為年輕的一代每天為了22K打拚,擔任血汗勞工及派遣勞工,若有子女更是自顧不暇,因此照顧失能老人的責任常落在另一個老人身上,也就是老人照顧老人,耗費的體力、心力及金錢,常壓得照顧者心力交瘁,終至崩潰。

目前台灣需人照顧的失能者約71萬人,其中家境勉強過得去的就雇用外籍看護工,目前有20萬大軍,每名外籍看護工若以年薪25萬計算,每年總共支出500億以上;而政府的十年長照計畫是從民國96年至105年,民國101年的預算不過32億,相較雇用外勞的500億,不過杯水車薪,所以只照顧了11萬人;其餘至少有40萬以上失能者是由家人照顧,特別是由老人照顧。另外,失能者中約有20萬人是失智老人,政府體系照顧的只有三千人,其狀況較一般失能者更為悽慘。

由以上數據可知,老年照顧者對自己所愛的伴侶或父母痛下殺手,未來恐怕會不斷發生,為今之計,只有擴大長期照護的覆蓋面及照顧強度,才能避免悲劇擴大。只是此事說來容易,但看目前台灣稅制不公,一再對富人減稅,導致稅收不足,是先進國家中稅占GDP最低的,只有12%,是韓國的一半;加上貪汙浪費嚴重,蚊子館到處蓋,台灣政府可以說已是一窮二白,要求以政府一般公務預算照顧老人,根本是癡人說夢。

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民眾發揮愛心,彼此幫忙,比照全民健保制度,大家在稅以外,另交長期照護保險費。粗估保費只需健保費的四或五分之一,即可讓失能者安心生活,失能者的家庭不至崩毀。但是目前長期照護服務法及保險法兩大法案,仍靜靜躺在立法院,不知那些無德立委有何面目面對心力交瘁的老人照顧者?難道非要逼得輪椅大軍上街頭,才能有所進展?行政部門也該加油了,主動積極的向立委們溝通、說明,推動法案盡快過關,責無旁貸。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外勞政策與法規 需要更開放+鬆綁,勿將全體人民 都當成賊!


外籍看護 立院初審通過 
逃逸3個月後可遞補
全台有20多萬名「外勞大軍」,支撐起長期照顧的主力,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1030日初審通過《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針對外籍家庭看護工若逃逸、行蹤不明,原本6個月才能遞補新外勞的等待期縮短為3個月。
另外,依現行規定,雇主與外籍家庭看護工若適應不良合意轉出,雇主須重新申請招募,還得再去醫院申請巴氏量表,流程得花上1個多月時間修正條文改為適用遞補規定,申請時間僅需35天。
體恤重症病患家屬
國民黨立委楊玉欣家中聘僱的印尼看護工Mala去年逃逸,依法要6個月後才能重新申請,造成她生活極大不便,引發藍綠立委提案修法,取消或縮短為23個月等待期。
勞委會終於鬆綁政策,縮短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待遞補的時間,對家中有長輩、重症患者須照顧的家庭來說,是一大福音,因為6個月的照護空窗期,對家屬的經濟能力、精神壓力,都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國民黨立委「罕病天使」楊玉欣的印尼籍看護Mala,去年逃逸至今未尋獲,得等6個月才能再申請外籍看護,她感慨的說,遞補空窗期間,她曾想找本籍看護工,問題是她就算開6萬元的價碼(本籍看護工日薪2千元、月薪平均6萬元),也找不到人,因為大家都只想接醫院的看護工作,不願意到家裡面幫忙,她只好先請媽媽照顧,並找親朋好友協助。
6個月空窗期 太殘忍 楊玉欣30日在立院,以自身經歷為例,強調對失能家庭而言,只要外勞一落跑,短短1天,被照顧者就陷入無人餵食、沒辦法處理大小便的困境,6個月空窗期對雇主來說是很大的懲罰。
更讓楊玉欣氣餒的,Mala不告而別,她得等到失蹤滿3天才能申請協尋,主管機關才會受理,問題是,這早就錯過72小時黃金時間。
勞委會指出,外籍家庭看護工若和雇主適應不良,雙方合意轉換可遞補,約需3個月時間,若等待期太短,擔心雇主容易因主觀好惡等因素頻繁更換外籍看護,並有變相鼓勵或放任外籍勞工行蹤不明等道德風險。
修正條文也新增,只要外勞有曠職失去聯繫情事,不用等3天,雇主就可以書面通知移民署、警察機關執行查察。另外,為了加強仲介公司管理責任,條文中增訂,仲介公司若在引進外勞3個月內發生行蹤不明情事,1年內達一定比例人數及比率者,可處6萬元至30萬元罰鍰。

根據勞委會統計,全台外勞約47萬多人,外籍看護工有19.5萬人,機構看護工有1.1萬人,外籍幫傭2千多人;製造業外勞25.3萬人、營造業外勞2千多人、漁工9千多人。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102.10.31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社會企業 做公益也要會做生意,才能解決社會問題並永續經營!

社企須強化經營管理
社會企業概念席捲台灣,良善立意與執行間究竟會遇到哪些落差?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與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合辦、聯合報協辦的「台灣社會企業願景高峰論壇」昨起一連兩天登場,與會者紛紛提出面臨的障礙,其中最實際的便是「利基不等於商機」、核心競爭力何在。
今年成立的2021社會企業公司,轉型自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發展出的「日光小林」老梅餅產業。董事長簡添旭原為科技人,只因長年愛吃小林梅,去年從日本引進相關技術,促成老梅餅誕生,小林人視為比美「微熱山丘」鳳梨酥的事業契機。
「政府扶植社企相關團體,常太注重產品技術導向。」簡添旭說,像勞委會職訓局許多培訓計畫雖好,但只培育技術端、未注意經營端,導致成品雖佳,創造者卻不知怎麼賣。
簡添旭說,一般人談社企常太強調「社會」的道德意涵,很少談「企業」;但公司的本質就是經營,公司若只設定「社會」願景、不看獲利,很難要員工像當志工般長久奉獻。
簡添旭直指,目前九成社企可說失敗,主因在於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無法在市場中具備核心競爭力。他舉例,南部有處強調社企概念的有機農場,沒掌握好種植技巧,以致口感欠佳,自然無法和同業競爭,「顧客若只是用做善事的心態買你的東西,公司很難長久經營。」要做社企,創業者須更具備企業經營概念。
他也指出,目前法規限制讓社企經營者利益微薄,形成另一限制。例如台灣規定未分配盈餘須另扣百分之十所得稅,但社企的盈餘本來就不會分配給個人,卻還要另扣所得稅,自然減低投資及參與意願。
KPMG社企團隊執業會計師吳惠蘭認為,台灣發展社企有兩大限制,一是法令,二是大眾對社企認知不夠;以前者來說,目前法令規定只有捐贈給非營利組織才能抵稅,自然影響投資意願。
她也提醒有志發展社企者,一定要對管理經營多用心,有些公司立意良善,但根本無法存活;還有公司明明虧損嚴重,卻因會計做得不好,得另外繳稅,「公司如果不注重管理,就無法自助人助!」
【2013/10/31 聯合報】
=================
社會企業 做公益也要會做生意

圖/聯合報提供
去年十二月廿一日,馬雅文明預言的世界末日,許多人忙著辦末日趴;致力推動社會企業的「社企流」當晚也在台北一家咖啡館舉辦年終聚會。從各地趕來的六十幾個年輕人,將會場幾乎擠爆。這個聚會不談吃喝玩樂,更不見末日情懷,而是熱情分享彼此推動公益與生意上的心得。
陳樹菊留下的 比我們多很多
「當陳樹菊獲選時代雜誌二○一○年度百大人物時,我和在外商工作的同學感觸都很深。我想我們那年賺的錢一定都比她多,但她將來能留下來的東西,肯定比我們多很多!」與會的黃仲豪說。 就這樣,衡量到底要把時間花在追求個人財富還是社會公益後,台大電機系畢業、在宏達電工作十年的黃仲豪,決定轉入非營利組織工作,並擔任社企流志工,啟程探索社企之道。
圖/聯合報提供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全球已蔚為風潮。過去,最為人熟知的社企之一是以微額貸款給窮人,協助其脫貧的孟加拉「窮人銀行」;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在倫敦開設的Fifteen餐廳,每年挑選十五位中輟生培訓成為廚師,也讓人看見名人透過社企關懷社會的另種方式。
解決社會問題 不汲汲於營利
不過,社企發展至今,並無明確定義。根據維基百科,「社會企業」從英國興起,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問題,不純粹以營利為目的。維基舉香港電影《英雄本色》裡的「堅記的士公司」,照顧更生人的就業需要,就是一種社企類型。
社企強調「既能做公益、又能做生意」的精神,有別於一般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商業規則,近來也在台灣興起,出現許多以「社會企業」為名的公司,例如光原社會企業公司、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公司等。光原社企協助阿里山及南投原住民部落銷售有機農作;黑暗對話社企則是把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房體驗工作坊,以視障者為培訓師,為企業培訓更具理解力的員工。
新增說明文字
阿里山上的鄒族農人莊鎔蔚,種植有機高麗菜,靠「光原社會企業」在都市打開銷路。 記者陳易辰╱攝影
勝利發展中心 自助還能助人
不以社企為名,卻發揚著社企精神者,更大有人在。
成立十三年的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旗下有資料鍵檔、超商加盟店、平面設計、精品琉璃等十個事業體,為近兩百位身心障礙者帶來就業機會,預估今年整個勝利潛能中心的總營收大約有四億元。很難想像,勝利發展中心立案以來從未對外募過款,甚至還能捐款給其他社福團體,在社企風潮下,勝利常被視為社企代表。
犛牛編織品 營收回饋給青藏
社企人士也推崇,創立「Shokay」(藏語「犛牛絨」)編織品品牌的台灣女孩喬婉珊,以青藏高原犛牛絨結合當地的「手捻紗」技術,製作圍巾、披肩銷售,並將營收回饋當地,是知名的社企案例。
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說,台灣社會企業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公司型態,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以企業市場策略為方法,極富創業精神,如推動國際志工的以立國際服務、黑暗對話社企等;另一類是社福公益團體經營的事業,像是勝利、喜憨兒、陽光洗車等機構。
名人效益 讓社企在台灣萌芽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陳金貴說,他曾在二○○二年提出社會企業概念,但當時並未引起回響,直到窮人銀行受全球矚目,加上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和作家王文華成立「若水」,號召有志之士提案,名人效益讓社企意識在台灣萌芽。
儘管社會企業對許多人仍是陌生名詞,新興的社企公司能否永續,更有待時間考驗。但理想者仍願以熱情為養分、以創新為方法,試圖尋找改變社會的新解答。
社會企業不見得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萬靈丹,更得慎防「假慈善、真詐財」的魚目混珠之徒,但社會企業卻是改變社會值得發展的新力量。
【2013/01/15 聯合報】
=======================================
以社會企業精神開創台灣新價值
近日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推出「發現社會企業」系列報導,宏碁創辦人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亦同步發起「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在地關懷撼動人心。施振榮呼籲,社會企業是未來人類文明的新機制,營利回饋社會及參與者,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環,創造全方位社會價值。然而台灣迄今未有社會企業相關法規與輔導管理機制,值得正視。
社會企業的成功典範當屬孟加拉鄉村銀行(窮人銀行),創辦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亦於200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尤努斯堅信,「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因為貧窮並不是窮人所造成的」,窮人欠缺的是公平的機會。尤努斯於1976年拿出27美元借給42位窮人,旋即展開微型貸款社會實驗,並於1983年正式成立第一間鄉村銀行,僅收取低額利息,不要求任何擔保抵押。迄今分行已有2,500家,遍及孟加拉85,000個村落,借款人累計800萬人,受惠人數高達4,000萬人,不僅財務自給自足,還款率更高達98%。現在社會企業風潮已跨越第3世界國家,遍及全球。
探究社會企業於各國快速興起擴散的原因,首需檢視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在企業經營方面的扞格。資本主義裡,賺錢與否常被視為企業進退場的首要指標,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很難考量社會福祉,更難兼顧社會多元價值。民主政治下,則常過度強調保障個人,一視同仁、齊頭對待,易產生不同工卻同酬的不合理現象。
社會企業不同於一般企業,其本質可由創設宗旨、組織產出、經營過程與盈餘分配4階段來探討。首先,社會企業的創設宗旨係以清楚的「價值主張」為號召,感知與發掘社會問題,例如醫療、貧窮、失業、生態、教育落差、產銷剝削等,希望能集結一群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士,循企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所追求的是價值實現的極大化,而非企業利潤或股東權益的極大化。
社會企業的組織產出,強調與在地社區緊密連結,帶給所在區域改變的力量。社會企業以人為本,結合專業與人文,扮演正向回饋的啟動器,營造更多的生活機會,提升居民幸福感,進而激發更多人投入社會企業的行列。
社會企業經營過程中,觀念大翻轉,供需雙方的角色由過去市場上「交易關係」,改變為相互合作的「交換關係」,社會企業則是投入專業來扮演交換的平台。社會企業的財務來源,不應完全仰賴外界補助或捐贈,唯有自給自足的事業經營模式,方能確保永續營運。
當社會企業進行盈餘分配時,參與工作者可依貢獻多寡與市場行情進行分配,社會企業家並不分配利得。唯有社會企業家信守承諾,創造價值來號召別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非實現自己的報酬,業務方能持續滾動成長,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社會企業也是創新與創業的實驗歷程,政府在大環境上有責任提供良好的基礎建設與配套機制,尤需重新設計制度與法規,加速設立「社會企業基金」,給予社會企業支持,導引邁向自給自足。
此外,政府應考慮建立跨部會平台,給予社會企業3大協助,
其一,要更有能力去動員與配置閒置場館,提供創業團隊公共工作空間,成立微型辦公室,跨業激盪共同成長。
其二,要更有效率去重新組合與運用社會資源,提供社會企業創業輔導,連結國內外社群網絡,提升核心技能並深化品牌經營。
其三,要更有同理心去廣納社會利害關係人為合作夥伴,協力挹注能量到社會企業,充分釋放在地活力,形塑特色城鄉。我們期待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能遍地開花產生無數實踐人文創新的雲門、紙風車……,讓社會企業精神開創台灣發展新價值。
【2013/01/20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以社會企業精神開創台灣新價值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648499.shtml#ixzz2IURhdFuW
Power By udn.com 

==========================================================
社會企業:第一桶金與最後一哩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不以追求股東的利潤為目的,而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
以企業家格局推動藝文事業的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解釋「社會企業」時說:「我的志業就是我的business!」這句話說得好。以大氣魄精準點出了「社會企業」標舉的理想性與俗世性:既要做公益,也要做生意;打起算盤追求利潤,更追求利他。
社會企業」的興起,無異是對資本主義大纛下,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鐵則的悖反。因為,在傳統的資本主義邏輯之下,社會的平衡、生態保育、弱勢族群的福利,都不在企業的考量之內;但這些卻是幸福的基本定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重心。那麼,註定失衡的市場遊戲,如何才能改變?
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非為股東賺錢。所以,社會企業最簡單的判準在於,它必定承載了社會目的,為了改變世界、解決人類問題而運作;所賺得的盈餘並不分配給股東,而是回到初衷,再投資於尋求永續的解決方案。
所以,社會企業可以看成是對資本社會「自私」邏輯的修補,乃是有別於傳統慈善事業的新行善力量。
可喜的是,發源於歐美的「社會企業」也已漸在台灣土地上萌芽,即使還未蔚然成林。在國藝會與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合作推出的「發現社會企業」系列報導的過程,及日前舉辦的「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中,都可看見「社企」新世代在不同領域中各自努力耕耘的身影。
即使不以社會企業為自我命名,但台灣早有一群人善用智慧與文化資本,以有限的資金,為長期被排除在市場經濟之外的弱勢者帶來改變。比主流市場的生意人更有意願去尋求永續的解決方案,有些人甚至打算以邊緣營運反過來攻占並改變現有體系。例如,不當「白米炸彈客」的楊儒門,以各式小農市集進攻社區與百貨公司,為台灣農人與農業尋找出路。
有意思的是,不少年輕世代視商學院訓練為投身社企俠客隊的行前訓練,或是先到大企業「潛伏」,磨練未來投身社會企業的實力。例如美國長春藤名校商學院出身的台灣女孩喬婉珊,以經營知識加上創新思維,讓犛牛絨化身為時尚織品,提升牧民收入,盈餘也回流牧區。習商對新世代來說,不再只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看清企業的實相,進而以商業思維改變世界。
但以企業思維行善之路何必如此迂迴?事實上,原本就擁有經營能力與資源的企業,能在這場典範革命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包括施振榮提倡的,為缺乏資本的社會企業捐出創業的「第一桶金」;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更捐出無形的時間與智慧,為社會企業提供know-how及擔任顧問,排除建立經營模式的盲點;亦能在企業採購中加重對社會企業「倫理採購」的比例,以消費者姿態,提供育成社會企業的沃土。
目前台灣各式社會企業或「準社會企業」發展的瓶頸在於,社企的定義與定位都有些模糊與尷尬之處。舉例來說,社會企業若要向銀行融資,就比一般的企業要困難。因為現有的社會企業雛形,大半是以社福組織的附屬單位存在,銀行認為這類組織難以獲利、無利可圖,也就難以還款,所以很難向銀行融資取得興辦款項與購買資材。
另一種形式就是依公司法,以企業的形式經營,但這又落入另一「尷尬」:公司的目標就是要賺錢,股東可以要求分配盈餘,這就與社會企業的精神相違。
所以,台灣若要推動社會企業,應當有立法的必要,這始能走上最後一哩。到底名稱裡有「社會企業」,並不必然保證它的運作就符合公益,沒有法令,究竟營收與盈餘如何運用,就少了監督的力量;再者,取得法律地位,也就便於融資與發展。
說到底,社會企業是公民以自覺以自省的力量,修補了社會的不公義缺口;政府若要善用這股豐沛的力量,就該學習當年的英國,以政府力量,訂定「社會共同利益法(ICI)」、提供經費、鼓勵年輕人投入,積極扶植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共同的問題。
【2013/01/21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社會企業:第一桶金與最後一哩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650276.shtml#ixzz2IZLz87XY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照顧慢性病的家庭照顧者,也需要被關心!


照顧者壓力大 醫界:應列管追蹤
嘉義縣一名老翁與親人爭吵,疑餵食中風老伴喝農藥致死,自己也中毒送醫,令人感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說,「照顧家屬也是需要被關心!
他說,慢性病的家庭照顧者,不像醫護人員,有三班制可以休息,長期照顧者應有「喘息」時間。嘉義縣這起案例,凸顯老人照顧慢性病問題,他建議政府,應列高危險對象,由公部門結合村里社區資源追蹤關切。
李連冀說,照顧者長期承受過度壓力,易成為「憂鬱症高危險群」,嘉義縣市有居家服務中心,提供居家服務員照護,讓家屬有喘息時間;但農村資源不足,老人欠缺尋求居家服務支援管道,居家服務資源若能與村里、社區結合,可以馬上透過村里長、社區求助,避免發生人倫悲劇。
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建議照顧者可以列出每天的作息表,不要把照顧工作變成生活的全部,可適度調整,或是家族成員輪替照顧。
若照顧者出現憂鬱症、性情大變,一定要找心理醫師協調,或向各縣市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各大醫院身心科和生命線求援。


全文網址: 照顧者壓力大 醫界:應列管追蹤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34931.shtml#ixzz2iPxDTE5w
Power By udn.com 

==================================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馬來西亞七月強制退休年齡為60歲,南韓於4月修法,明訂強制退休年齡為60歲。新加坡則研議將二度就業勞工年齡上限由65歲提高至67歲。日本4月起採行企業須繼續雇用高齡勞工的制度。






人口老化 亞洲多國立法延後退休年齡










亞洲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比
亞洲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比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指出,亞洲不少國家正面臨老齡化導致社會安全成本不斷膨脹以及勞動力短缺問題,為此,政府試圖為高齡勞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當我們一起追求天邊的彩霞,同時,是否忽略眼前最重要的- 每個人將如何老去、死去?

聯合國老化報告的警示

 2013/10/102013年10月

聯合國.世衛組織(WHO)公佈世界人口老化報告,提到2050年前,人類歷史上會首度出現,超過60歲的人口多於不到15歲的青少年。老年人口的增加,屆時會是現在的三倍。
2013年10月,聯合國.世衛組織(WHO)公佈世界人口老化報告,提到2050年前,人類歷史上會首度出現,超過60歲的人口多於不到15歲的青少年。
老年人口的增加,屆時會是現在的三倍。
對世界各國而言,這種人口迅速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除了少數國家像瑞典、挪威、荷蘭、加拿大、丹麥、芬蘭、比利時、盧森堡、日本以及美國之外,大多數國家的執政者,根本不把這個課題放在心上-最主要的原因是,面對這個課題,牽涉的層面甚廣,支出的金額非常龐大。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國家未將這個課題納入為重要政策的主因,特別是所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以及中國,甚至還比不上像烏拉圭或巴拿馬等貧窮國家。
或許大多數國家都有個共同迷思-認為老年人會成為社會最大的負擔。
WHO在報告中指出,沒有明確的數據能夠證明,老年人口過多不利於經濟發展-例如日本跟德國同樣是高齡化國家,但也同樣是經濟力量強大的國家。
聯合國前述的報告,讓我想到多年前日本.深澤七郎的小說「楢山節考」,敍述古代日本信州寒村山林裡頭的棄老傳說,故事主要是山裡頭的人生活艱困,生存不易,所以在這山裡的村子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老人家只要到了70歲,就要由家人揹到深山野嶺等死…。
「楢山節考」曾經兩度拍成電影,讓觀眾看得熱淚盈眶、柔腸寸斷,很難想像,人類社會有這麼殘忍的一面。
其實隨著人口老化,即使在台灣,可能比「楢山節考」更殘忍的事,恐怕不只是時有所聞,而是俯拾皆是,只是我們常常故意裝作看不見-在一般平民住得起的安養中心,恐怕有不少愧對「安養」這兩字,或許對子女來講,他們真的是自身難保,有心無力,更何況有些是即使有力也無心,甚至無心無力的。
因此「安養中心」往往淪為棄養中心,至於重病或氣切的養護中心,常見子女,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家送進來後,幾乎就不再聞問-養護中心的狹小空間裡擺滿了一床又一床,床床相連等待死亡的老人,整個空間除了聽到因痛苦而呻吟的聲音外,到處都彌漫著死亡的腐敗氣息,那好像是源於人肉或器官腐敗所致,也可能是因為長久無法翻身,導致褥瘡、生蛆或其它傷口感染所散發的惡臭…;有的老人還能動的手腳,因為極端痛苦而掙扎,好像在代替那無法發聲的吶喊,試圖要去舔慰身體某部份的不適,卻反而被工作人員視為會製造麻煩或惹事生非的「兇器」,因此而被緊緊的捆綁起來。
每天都有死亡的被抬了出去,而新的、被棄養的,又送了進來…。
人生終點的休憩所卻彷如極盡酷刑的人間煉獄,對「生活」在其中的老年人而言,死亡,因此變成他人生結束前最好的選項。
在台灣,這樣的人生末路是普遍但又默默的存在,好像宿命的認同這種末路文化的形成。
WHO在老化報告裡頭提到,有很多的研究,都說明世界的人口在快速的老化;但很少有研究告訴我們:當人們老去,能不能有一個比較健康的情況?
2013年秋天,從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G8峰會、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會、美國政府因為國會對健保案爭議而關門大吉,到在 印尼.峇里島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乃至於汶萊東協峰會…;諾貝爾獎的醫學、物理、化學…陸續頒發,無非都是要為這個世界,帶來更美好、更文明的一面。
但是,當我們一起追求天邊的彩霞,同時,是否忽略眼前最重要的-
每個人將如何老去、死去?
【2013-10-10 聯合新聞網】


全文網址: 聯合國老化報告的警示 - 蘇盈貴專欄 - 全球觀點 - udn全球觀察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80630#ixzz2hK9eQheY
Power By udn.com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遺落在海外的新台灣之子,如何返台? 如何融入台灣社會?

盼了12年 他終於回台與全家團圓
2013/09/20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在菲律賓生活12年的小毅(左一),今年終於回到台灣和家人過中秋,並且和爸爸(左二)、媽媽(右二)以及就讀中班的妹妹(右一)合影。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
「我每一天都盼著他回家!」小毅的媽媽緊握著小毅的雙手,說出對兒子的思念。小毅媽媽是菲律賓籍配偶,懷孕時回鄉探親,不慎弄丟護照,補辦過程中生下孩子,但不知如何辦理手續,且沒有錢買機票,只好把小毅留在菲律賓娘家,沒想到一晃眼已過12年,已國小畢業的小毅在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幫助下,今年終於回家,全家人第一次共度團圓的中秋節。
小毅排行老四,除了姐姐和兩個哥哥,還有一個唸幼稚園中班的妹妹。一家人住在彰化線西,靠著爸爸在工廠當作業員的薪水生活,沒有錢把留在菲律賓的小毅接回家,申請手續也很繁瑣,雖然一家人非常想念小毅,卻總是無能為力。
小毅讀國二的哥哥阿義,每天放學後到彰化線西靈糧1919服務中心參加課後陪讀班。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去年拍攝課後陪讀募款紀錄片,導演記錄阿義在陪讀班的上課情況,最後還問了媽媽:「如果現在有一隻手想要幫助妳,妳有什麼心願?」
「我希望孩子回台灣!」小毅媽媽拿出孩子的黑白照片,說出她還有一個孩子留在菲律賓。線西靈糧堂牧師湯文清和協會人員立即展開協助,並請菲律賓當地的親人幫忙,去年6月開始申請相關文件,但是辦理文件的小毅阿姨始終無法備妥所有文件,讓小毅的回家之路備受波折。
協會人員討論後決定先讓他用觀光名義來台,今年8月終於把他帶回台灣。

小毅學中文 媽媽也陪伴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小毅在菲律賓已國小畢業,但他回到台灣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不會中文的他必須從頭學起。教會牧師表示,小毅除了有哥哥和姐姐教他認字,還會透過學校的資源,跟著菲籍媽媽一起上國小的中文課輔班,或請當地的國中老師到家教學,讓小毅有機會學習中文,盡快進入國中就讀。
  「聽到小毅會叫爸爸、媽媽,我就很開心!」小毅的爸爸今年54歲,工作一直不穩定,生活不好過。原本抱定不婚的他,35歲時在家人勸說下到菲律賓相親,娶了小毅媽媽回台,但兩人因為語言隔閡以及經濟問題,經常爭吵,有時還會大打出手。
  小毅爸爸坦言年輕時很荒唐,為逃避生活的不如意,總是嗜賭、貪杯,家裡常入不敷出,有時甚至連買菜的錢都沒有。因為家裡沒錢,太太多年都回不了菲律賓娘家,只能看著小毅幼時的照片偷偷掉眼淚。小毅爸爸無奈說,他也很想把兒子帶回台灣,「當然會想兒子呀,不過機票錢就要6、7萬元,怎麼有辦法負擔?」
    在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介入協助後,小毅爸爸改掉了壞習慣,開始懂得會跟太太溝通,加上兒子回家一起生活,讓他決定要改變自己,要當孩子的榜樣。


全文網址: 盼了12年 他終於回台與全家團圓 - 人間有情 - 平凡大人物 - udn台灣人物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477653#ixzz2flfDWZKh
Power By udn.com 

新移民找工作:要調適心情,放開心胸,融入本地生活。

新移民配偶只要取得居留證,就可在台灣從事工作。
北市府勞動局強調,外配不等於外勞,雇主應該給予應該有的待遇及保障。
市府勞動局長陳業鑫表示,北市新移民越來越多,但因語言、文化隔閡,
讓新移民在求職過程常常碰壁。
新移民要找工作,認真努力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調適心情,
放開心胸,融入本地生活最重要。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給這些 奮鬥不懈的 新住民媽媽,用力鼓掌!

 紀錄片「拔一條河」電影有一半的內容在描寫新住民媽媽們,

導演楊力州表示,「甲仙被攝的媽媽看過電影之後,除了感動,更多的是自信」

=================================================

記錄片[拔一條河]待用票   民眾感動力挺


〔中央社〕紀錄片「拔一條河」仿照「待用咖啡」概念首創「電影待用票」,贊助新住民媽媽看電影,民眾感動力挺,當晚募集600多張票券。

導演楊力州執導的紀錄片「拔一條河」,能看見甲仙國小拔河隊及新住民媽媽在風災後,仍堅強面對生活,鼓舞了身邊的人一起勇敢站起來,電影所要傳達的勇氣更在全台緩緩蔓延。

口碑逐漸發酵的「拔一條河」,高雄、台南在地小吃攤老闆看完後大受感動,還自告奮勇要幫電影宣傳,紛紛推出憑電影票根送優惠的特別活動;也有豐原高中的老師自掏腰包,贊助班上學生新台幣50元買票進電影院,希望讓學生看見功課以外更重要的事。

昨天楊力州也在臉書上發起「待用電影票」認購活動,因為電影有一半的內容在描寫新住民媽媽們,他表示,「甲仙被攝的媽媽看過電影之後,除了感動,更多的是自信」,因此希望透過「待用票」方式,讓更多新住民媽媽能進戲院觀賞這部與她們息息相關的紀錄片。

楊力州原本預估可以募集到500張左右的待用票,沒想到發文後半小時就已經募到300多張,截至當天晚上更有超過600多張票券,讓楊力州感動在臉書上說,「謝謝您們,我認識及不認識的朋友們,這場關注新住民媽媽的『小』革命,我們成功了」。

「拔一條河」目前上映不到2週,全台票房已累積到800萬元,超越台灣紀錄片票房季軍的「牽阮的手」。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快速老化的社會,需要 長照事業 數量與品質兼顧,老人才能更幸福!


發展長照事業 身心都要兼顧
根據報導,有日本經營老人照護的企業,正評估和新光集團合作,在台發展老人長期照護事業。日本因老化程度比台灣早許多,因此長照的發展,可為台灣借鏡。
日本的長期照護,除了外在設備完善外,也著重於內在。為了促進長輩們身心健康,推行「兒童照護員」制度,也就是向兒童借力,透過幼兒園孩子,到照護中心與老人的互動,讓長輩們能感到身心快樂。
另一個成功案例,則是日本愛知縣「五點過後村」,就是結合老人、年輕人、幼兒園等不同世代,混齡居住,讓彼此交流,讓老人能活得更人性化,身心也能更活躍。
受限財政預算,政府打算引進壽險業投入長期照護,筆者希望能學學日本,不要只是重硬體建設,更要有促進長輩身心快樂的軟體建設配合,類似日本的「兒童借力」。
【2013/09/14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發展長照事業 身心都要兼顧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162806.shtml#ixzz2epIbiYxX
Power By udn.com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請英明的台灣民眾,針對台灣的未來&策略一起發聲,要尊重每個人的意見,但要反抗偏差的政治與媒體,才能促成台灣的改變 !


小野、吳念真:台灣已經改變了
如果台灣民眾是英明的,就不會期待一個英明的領袖,」吳念真如此說。台灣醒報五周年社慶邀請作家小野與導演吳念真,以「媒體革命與公民運動」為題,展開精彩的對談。吳念真表示,現在的公民與社運和以往不同,是拜現今網路科技所賜;小野則歎道,台灣已經改變了,馬英九總統至今還不知道。座談會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則回應,現今的公民運動應該更重視策略,才能結合力量做到有改變,而不只是一場發洩與浪漫。
小野指出,台灣人是一群有夢想的人,也是亞洲第一個政黨輪替的民主國家,在2000年時,台灣人對此感到很驕傲,但2006年,因為政府的貪污,讓20萬紅衫軍走上街頭。接著是國光石化,從民進黨執政到第二次政黨輪替,都沒有人想到這項計劃會停止,但是因為一開始少數人的登高一呼,透過網路傳遞消息,讓更多人民站出來反對,進而阻止了這件事情。
309反核有20萬人參與, 803凱道也透過網路集結,竟有高達25萬人上街,因大埔818抗議而種在內政部的青江菜,至今仍在花圃裡。小野說,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輕易相信政府了,他們甚至認為馬英九找蘇貞昌辯論服貿是在做秀,不然為什麼不找公民辯論服貿呢?
這一代的年輕人,不全是草莓族,他們有想法、有抱負。而且年輕人認為公民最終會贏得這場勝利,因為他們發聲從不是為個人利益。」小野表示,從2013年的各種公民運動看來,這一代年輕人已經跳脫框架,做事而不為從政。林意玲也回應,追根究柢,是因為台灣最優秀的人沒有從政,而是去做企業家、醫師、律師、文人,因此優秀人才一定要集結起來影響社會。
「如果台灣民眾都是英明的,就不必期待一個英明的領袖!」吳念真強調,台灣人民對於政府的態度一直在改變,過去蔣總統的時代,政府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德政,到民選總統的時候,候選人不斷開支票,因為人民會依政策選人,所以沒有承諾就不會被選上。他舉例,以前颱風天路上有垃圾,大家就自己清一清,現在有垃圾自己都不清了,反而會說:「阿兵哥都不來清!」他說,人民的願望幻滅,源自於對「英雄人物」的期待成空。
「然而現在無論藍綠,都不願聽人民的聲音,讓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吳念真歎說,現今的媒體,為了維持收視率,也不再是正義的指標,政黨傾向明顯,但當政府與媒體都沒有辦法成為人民的引導,人民便從網路上獲得資訊,並在網路上集結意識。他指出,幾年前龍應台部長寫了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現在人民真的生氣了,龍應台卻當了官。
觀察現在的公民運動,大家情緒不再激昂,反而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嚴肅的議題。吳念真指出,「現在抗議的時候說,『好不好?』『好!』」已經變成經典笑話了,透過網路、社群網站、app等新科技,新的媒體力量產生,若是政府繼續迷糊下去,政治、媒體及司法不被信任,公民力量就會繼續集結,反映出更多不公義的事。人民已經意識到,「政府不做,自己來做!」
林意玲在結論時歸納說,如果大家滿足於現狀,甚至享受在「浪漫」的公民運動中,戲散大家就回家,這樣作用不大。她期許未來公民運動,力量要整合,也要有策略的進行,直到社會改變為止。她笑說:要讓藍綠都「立正站好」,傾聽人民說什麼!


全文網址: 小野、吳念真:台灣已經改變了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129988.shtml#ixzz2dPc98ICK
Power By udn.com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桃園縣國中生彭韻如,不忍媽媽來台十六年無法回印尼,寫《「外」來的幸福─從海那一端來的媽媽》一書,感動師生購買,半年籌得三萬元,暑假陪媽媽返鄉。



外配媽媽 回娘家不是夢
看到昨天「女兒第一本書,送外配回娘家」報導,實在感動。在基金會服務多年,每每陪著外籍嬤嬤,談及家鄉的種種,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多數十八、九歲就嫁來台灣,為人婦、為人母,生活清苦,但這些婦女為母則強。他們對自身教育不高,常以為憾,因此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我們也看到不少「新台灣之子/女」,成績表現不錯。
雖然經費拮据,基金會也有績優生培育計畫,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帶著「好」兒女快樂的回娘家。
【2013/08/23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外配媽媽 回娘家不是夢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114895.shtml#ixzz2clFyBAy7
Power By udn.com 

=============================================
女兒第1本書… 送外配媽媽回娘家
國二生彭韻如(左)出版《「外」來的幸福─從海那端來的媽媽》一書,籌措到媽媽葉燕珍(中)的返鄉旅費,也陪媽媽回印尼探親。
記者林麗如/攝影
桃園縣新屋國中低收入畢業生彭韻如,不忍媽媽葉燕珍來台十六年無法回印尼探親,自力採寫《「外」來的幸福─從海那一端來的媽媽》一書,感動師生購買,半年籌得三萬元,今年暑假終於陪媽媽返鄉。
「作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有回到家鄉的一天。」葉燕珍說,六月十七日搭機回印尼前,心情激動;一趟探親之旅,全靠大女兒彭韻如人生的第一本書完成,她為女兒感到疼惜與驕傲。
葉燕珍返鄉後,見到姊姊、哥哥抱頭痛哭,「等了十六年,終於能相聚五天,很謝謝女兒辛苦又貼心」。十年前她的母親在印尼過世,她付不起奔喪的機票錢,只能在心底懷念母親。
彭韻如國二時寫作文「我的夢想」,提到媽媽因為家中經濟不寬裕,十六年來無法回娘家,她想幫媽媽回家。導師唐翠英很感動,鼓勵申請世界和平會的「偏鄉圓夢計畫」,彭韻如的「夢想」也感動評審,獲得兩萬元補助。
去年十一月,彭韻如照申請計畫,利用課餘時間採訪學校廿多名和她一樣的外配子女,發現這些同學的媽媽來自越南、菲律賓、緬甸、大陸等,離鄉背井、各有感觸,「都和我媽媽一樣想家」。
世界和平會集結彭的文章,出版《「外」來的幸福─從海那一端來的媽媽》,定價五十元,新屋國中不少老師買給學生閱讀,當成生命教育實例,也幫忙完成夢想。
一學期下來,彭韻如賣書約收入三萬元,足夠買兩張到印尼的機票,畢業後終於陪媽媽返鄉,唐翠英也帶學生送機,有人感動落淚。
彭韻如說,「媽媽節儉、勤勞的身教深深影響我。」能完成第一本書,要感謝同學、老師的鼓勵,她才沒有放棄為媽媽圓夢。
唐翠英說,韻如喜歡閱讀、寫小說,在班上有固定粉絲群,為了家計,將讀高職,但寫作的夢肯定不會中斷。


全文網址: 女兒第1本書… 送外配媽媽回娘家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112522.shtml#ixzz2clGLDsf8
Power By udn.com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回教徒的開齋節,如何兼顧交通順暢與外勞人權?

每逢伊斯蘭曆9月的齋戒月,全球穆斯林在日出後到日落前會禁止進食與喝水,以肉身禁慾修煉心性。今年齋戒月為7月10日到8月7日。
昨天8/11是伊斯蘭教開齋節後的第一個周日,冷氣強、空間大的台北車站大廳,又成為外勞慶祝過節的「大型交誼廳」
台鐵對於外勞聚集台北車站的問題,已經落入「父子騎驢」的窘境:去年圍紅龍被罵歧視外勞,今年改採柔性勸導維持動線順暢,讓外勞坐滿大廳,又被批評漠視旅客行的方便。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醫療發展進步,生命末期患者「很難死」,但延長死亡的過程很痛苦,對醫療資源也是種浪費。


86歲嬤放棄急救 紀錄片訴心聲
八十六歲的洪阿嬤隨身攜帶一張紙,上面寫著「萬一治療沒有效果,我不接受任何治療」,並交代她往生後要火化樹葬,與兩年前過世的老伴一起回歸自然。
安寧照顧基金會昨日舉辦首部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紀錄宣導片首映會,片中記錄三個家庭故事,洪阿嬤就是主角之一,她早在卅年前就為自己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程做好準備,希望有尊嚴地走。洪阿嬤的女兒陳小姐說,父母親多年前就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兩人退休後選擇住在安養中心,不想造成孩子負擔。
花蓮慈濟心蓮病房主任王英偉說,現在醫療發展進步,生命末期的患者「很難死」,但延長死亡的過程其實很痛苦,對醫療資源也是種浪費。這次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是鼓勵民眾從自己身體還健康時,就事先計畫好生命的最後一程該怎麼度過,以及最後的醫療選擇。
自二○○九年起,健保就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由癌症、漸凍人擴及到失智、中風、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疾病、肺部疾病、慢性肝病和急性腎衰竭。不過根據健保署二○一○年的統計,全國十四萬死亡人數中,只有一萬人在末期接受安寧療護,使用率相當低。
職棒義大犀牛隊總教練徐生明昨擔任推廣大使,在活動現場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他說,希望在人生的九局下半時,能自主向家人下達命令,尊嚴走完最後一程。
【2013/08/07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86歲嬤放棄急救 紀錄片訴心聲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E6%AD%B2%E5%AC%A4%E6%94%BE%E6%A3%84%E6%80%A5%E6%95%91%20%E7%B4%80%E9%8C%84%E7%89%87%E8%A8%B4%E5%BF%83%E8%81%B2-8080083.shtml#ixzz2bFAJ5W2S
Power By udn.com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新加坡 的 新生兒結構改變? 新生兒人口組成漸趨向「大熔爐」。2012年新生兒中,父母都是新加坡公民的僅占53.1%,與2000年的66.6%,下降明顯。


星國新生兒 外籍爸媽大增
新加坡新生兒人口組成漸漸趨向「大熔爐」現象。調查顯示,去年四萬兩千多新生兒中,父母都是新加坡公民的僅占約一半(百分之五十三點一),與二○○○年的百分之六十六點六相比較,下降明顯。
新加坡政府以二○○○年的農曆龍年,和去年龍年相比較,得出十二年來的新生兒人口組成變化數據。
「海峽時報」報導,父母都是新加坡公民的新生兒數目、比率降低,但父母其中之一是新加坡公民的比率微幅上升,由十二年前的百分之廿一點九上升到百分之廿四點八。
雙親都是外國人的新生兒數目十二年來倍增,由十二年前占百百分之十一點四,升到去年的百分之廿二點一。
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指出,十二年來非新加坡公民(外籍工作人員、永久居民)由一百萬人增為兩百萬人,可以解釋為何更多新生兒父母其中之一或全部都是外籍人士。
新加坡女性與中國大陸男性移民結婚生下新生兒的數目,十二年來相對升高。二○○○年時,僅六十四名新生兒是新加坡媽媽、中國爸爸,去年則有三○六名新生兒是「中星結晶」。
這個現象被社會學家解讀為中國男性產階級專業人員在新加坡工作、進修漸多,這些中國男性移民有的已在美、英念過書,講了一口英語,到新加坡工作的收入也高,是新加坡女性的理想對象。
新加坡男人娶中國或亞洲區外籍妻子比例也升高,十二年前百分之十五點六的新生兒是「星爸外媽」,去年升為百分之十六點九。馬來西亞女性、也就是「大馬媽媽」,仍是新加坡外籍媽媽第一高,但比率已下降。
二○○○年「星馬結晶」有三七六三名新生兒、占所有新生兒比率的百分之八;去年「大馬媽媽」生下的新生兒數下降為二四一一名,比率降為百分之五點七。


全文網址: 星國新生兒 外籍爸媽大增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043328.shtml?ch=pdm_sub#ixzz2ZjbkzyQH
Power By udn.com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在21世紀廣度和深度一樣的重要,如果時間都拿來考那些枝微末節之事,學生哪有時間去看增廣見聞的書呢?


考不出思考的考卷

    有位教授在報上投書:「請給國中生活路」,他說如果給國中的數學老師寫國文考卷、英語老師寫數學考卷、國文老師寫英語考卷,他們也考不好,因為我們考了太多不需要學的東西。我看了心有戚戚焉。李遠哲剛回國時,看到大學聯考的化學考卷也說:如果他來考,也考不上。
    我們小學的考試究竟有多難呢?報上曾經登過一次小學四年級的國語考試題目,「請決定下面題目是:目的複句;遞進複句;條件複句;承接複句;假設複句;因果複句;轉折複句;映襯;引用;排比;譬喻」。我看了傻眼,竟不知有這麼多種的複句。更驚訝的是,小四的學生有必要學什麼是「複句」嗎?他們又不是語言學家。我以為小學國語課的目的是增加孩子的語文能力,考這些複句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只會使學生恐懼上學,厭惡國語課而已。
    國中的考試也好不到哪裡去。一個國中生寫信來說:他們國文課本選了一篇我的文章,老師要他們決定這篇文章是抒情文、記敘文,還是論說文?他不知道,所以寫信來問。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們以前上作文課時,老師說,心中有話用筆把它寫下來就是作文,作文要有頭有尾,前後呼應,若寫到別人看得懂,起共鳴的,就是好文章。我很慶幸我生得早,不然一定會留級。
    其實在廿一世紀,廣度和深度一樣的重要,如果時間都拿來考那些枝微末節之事,學生哪有時間去看增廣見聞的書呢?現在學生的廣度,坦白說,實在不夠。有位教授在上馬爾薩斯(T. Malthus)的人口論時,一個學生問他:馬爾薩斯不是狗嗎?為什麼會影響廿世紀的政治?他說:難怪台灣學生會以為翁山蘇姬是日本A片女優,曼德拉是星巴克的咖啡。我們的學生光背課本就背不完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深讀內容,所以常會張冠李戴,關羽戰項羽,岳飛打張飛。
    該讀而不讀的項目中,最令人感慨的是哲學,外國高中生必須讀哲學,因為哲學是思辨能力的訓練,缺乏這個能力,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民主社會是件非常危險的事。台灣很多父母相信「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就是忘記了「大器晚成」能馬上反證它。
    法國的高中生畢業前要考哲學,考題如:「假如沒有政府,我們會有更多的自由嗎?」「我們是過去的奴隸嗎?」「科技的發展會威脅到我們的自由嗎?」「語言會背叛思想嗎?」這些都是辯證很好的題目,可以讓學生思考。
    我很反對重要的考試用選擇題和是非題,因為考不出思考的能力,新進教師的篩選尤其不能用選擇和是非,因為考不出教師應有的熱情與愛心。但是不管怎麼建議,官員每次都以電腦不能改問答題來搪塞,忘記了考試的目的是選拔人才,怎能為了作業方便而犧牲了目的呢?
    嚴長壽董事長說台灣有三分之二的科系可以不必念,我在想,台灣的國中小是否也有三分之二的內容不必考?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027168.shtml?ch=pdm_sub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誰來照顧老人? 2025年之前,我國人口將有五分之一是65歲以上的老人。如何讓成為社會主流的老人人口,能夠活得有品質、能自主、有尊嚴,並且減輕年輕子女與政府的財務負擔,乃是台灣社會能否和樂發展的重要關鍵。

鼓勵壽險業進入老人照顧產業
  • 2013-06-21 01:28
  •  
  • 工商時報
  •  
  • 【本報訊】

     行政院研擬引進人壽保險業資金進入長期照顧產業,投資長照中心、安養村等機構,為快速增加的老人人口提供長期照顧的服務。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符合國際潮流的政策方向,但要發揮實效,必須改變目前由內政部主導、從社會福利角度出發的長照政策。
     我們樂見政府積極推動壽險業進入老人照顧產業,也呼籲行政院整合部會歧見,掃除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的障礙,整合內政部、衛生署、勞委會、原住民委員會以及即將成立的衛生福利部,擬定出一個能夠提供高品質、全方位、多元化、照顧弱勢老人,並且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的前瞻性政策。
     特別是立法院甫於本會期休會之前,三讀通過《衛生福利部組織法》以及所轄次級機關組織法,將原本由內政部所主管的社會福利、兒童及老人事務,合併原本的衛生署組成衛生福利部。同時,2007年核定的《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實施至今期間已經過半,也到了應該進行中期檢討的時點,行政院應該把握此一重大組織調整的機會,全面重新思考現行的老人照顧政策。
     台灣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早在1993年就已經達到7.1%,跨越人口高齡化國家(Aging Nation)的門檻。這個比例,在《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提出的2007年升高到9.9%,目前我國的老人人數已經超過260萬人,預計在2022年突破400萬人;2025年之前,我國人口將有五分之一是65歲以上的老人。如何讓成為社會主流的老人人口,能夠活得有品質、能自主、有尊嚴,並且減輕年輕子女與政府的財務負擔,乃是台灣社會能否和樂發展的重要關鍵。
     老人的長期照顧政策,需要有優質的醫療體系,需要有專業與穩定的照護人員,於一定的失能狀況下則交由老人照顧機構來服務。而所有服務的基礎,則仰賴長期穩健的財務資源來支持。施行中的長期照顧計畫,就以「居家式」、「社區式」與「機構收住式」三項架構來推動,以ALDs、IALDs兩項量表來評估老人失能的程度,並且依據家庭總收入的狀況,由政府提供居家照顧、居家護理、輔具購買、老人餐飲等補助
     例如對於輕度失能,定義是食物烹調、家務維持、洗衣服等五項生活機能需要協助的IALDs指標中,出現三項以上失能,政府每月補助上限25小時、每小時180元的居家服務經費。另外,中低收入戶、失能且獨居的老人,每人每日補助一餐,餐費為50元;或者對家中失能老人的家庭,依據輕中重度,給予子女「喘息服務」補貼,每年從14天到21天,每天照顧費補助1,000元。而我們經常看到的復康巴士接送,每月最高補助4次,每趟以190元計算,也是長期照顧政策的一環。
     至於最終需要進入長期照顧機構的老人,內政部對於符合條件的對象,給予每人每月最高18,600元的補助。目前全台灣的老人福利、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榮民之家、一般護理之家以及精神復健機構,總共將近2,000家,可提供超過12萬床的床位,平均占床率已經達到80%,雖然差可因應目前的需求,但是對於未來即將暴增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老人,顯然是不足的。
     關鍵在於現行的老人照顧政策,完全仰賴政府的財政稅收來支應,在財政歲收捉襟見肘、老人人口又暴增的趨勢下,勢必難以為繼。如果再堅持此種以「社會福利」為主軸的老人照顧政策,要不是逼迫政府舉債、不然就是大幅縮減每位老人所能獲得的照顧,二者都將導致災難。
     引進民間參與,建立活潑、多元、能夠滿足社會不同階層老人需求的長照產業體系,是政府政策必然的方向。我們認為,現行老人照顧的法制架構,仍然侷限在政府補助、社會福利、公益團體的陳舊框架中,必須修改法令,引進民間資金,才能發展出活潑多元的老人照顧產業。
     壽險資金進入長期照顧產業,就是引進民間資金的試金石。壽險資金的運用,與社會結構的演變原本就應該亦步亦趨;台灣近幾年壽險資金浮濫,但是投資標的受到限制,逼迫大量的壽險資金流出海外,挹注他國的財政與產業。若能引導壽險資金回流,協助政府發展長照產業,將是對政府、社會、消費者、壽險公司多方受益的政策方向。
     但是目前《老人福利法》規定,老人照顧機構必須是財團法人,公司組織無法進入;另一方面,壽險法相關規定也未能將長期照顧產業列為「保險相關事業」,因此壽險公司即使投入長照產業,將受到持股不得超過35%、並且不能派任董監事的限制。金管會對於保險資金進入長照相當鼓勵,今年元月修正發布《保險業資金辦理專案運用公共及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管理辦法》,放寬保險業投資社會福利事業的限制。我們建議行政院整合不同部會,以壽險業資金進入長照做為先鋒,擬定出具有前瞻性、多元性、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的老人照顧政策。